李肃并非莽夫,听到钟繇那么说,也不生气,反而带着丝笑意回道:
“你说得没错,我跟军中的西凉军一样,以前是董卓的部下,只是,军中的人不懂那么多道理,讲的是服从军令,陛下没下旨革除董卓职权也没下旨诛董时,我们也就只好依董卓军令行事。后来陛下有旨意了,我们就马上依圣旨行事。说到底,我们不过是一直在按规矩做事。”
钟繇冷笑道:
“哈哈,如此说来,跟你一样,现在这大厅里的人更是按规矩行事。董贼是逆贼也是朝臣,朝臣之间迎来送往再正常不过了。没有共谋于密室,就算不得是同党。”
李肃问道:
“你就是钟繇吧?”
钟繇一甩衣袖,答道:
“正是。”
李肃一招手,有随从就将在廷尉署抄录的档案递过来。
李肃接过翻开,找到了关于钟繇的记录,说道:
“廷尉署的记录,你被革职抄家的原因是,在清查董贼同党时,你为董贼同党开脱,这事属实吧?”
钟繇回道:
“属实,又不属实。”
李肃问道:
“此话怎讲?你是何意?”
钟繇答道:
“我当时是廷尉署的官员,依律判定哪些人是董贼同党是我的职责。我认为有的人不是董贼同党,明确指出来,那也是我的职权范围内的份内之事,是在秉公办事,不是有意开脱,怎么就成为董贼同党了呢?”
李肃看了一下正在边上用笔写字的随从,问道:
“都记下来了没?”
那人写完放下笔,回道:“一字不差,全记下来了。”
李肃又看向钟繇,说道:
“廷尉署记录的事情跟你说的一致,只是说法不同罢了。我会回禀陛下。”
李肃又跟大厅内的其余人核对了一遍,情况基本跟廷尉署的记录一致,只是定性不一样。
跟董卓在路上一块同行说过话的人,当事人说那是在闲话家常,而廷尉署的记录认为这是在攀附董贼,有附逆助贼之罪。
给董卓送过礼的人,也不否认,只是说那是迫于无奈,并没有参与董卓的谋逆之事,而廷尉署的说法是结交董贼,是董贼同党。
……
李肃又花时间走访了一遍他们以前的同僚亲朋,发现这些喊冤的人确实没有帮董卓做过什么坏事。
李肃进宫后,将调查结果的文书呈交给了皇帝。
其实,在李肃呈上这些文书之前,太监杨顺早就先将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刘协。
刘协还没翻看这些文书就已经知道情况了。
在刘协看来,这部分喊冤的人如果严格地来说,或者依后世现代的法律来说,就算结交了董卓,就算是有帮董卓干坏事的心思,只要没有付诸实际行动,就是无罪。
只不过,他们虽然没有像李儒那样直接跟董卓一起干坏事,但是,他们也没有像王允等人一样去抵制董卓,甚至纵容了董卓,客观上来说,只能算是立场暧昧、觉悟不高、有投机心理,并没有实际的犯罪行为。
如果以后世公平公正的眼光来说,这样的情况革职是没错的,但抄家就有点过头了。
但是,在古代政治斗争中,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这种说法,这些人该不该抄家或杀头,其实就是在于掌权者的一念之差。
很不幸,当时负责那个案子的掌权者是王允,王允要的不是公正,而是惩治打倒他们。他们甚至没有得到辩护的权利,钟繇要给他们辩护,直接就遭到连坐处罚,谁还敢给他们辩护?
这种判案方法有好有坏,好处是简单迅速,不会有漏网之鱼。坏处是会有冤案错案。直接来说,就是属于人治,而非法治。
刘协翻了一遍李肃呈上来的文书后,对李肃说道:
“你的调查结果我看了,现在判定他们有罪还是无罪早了点,之前查的只是他们是否是董贼同党,现在,你会同廷尉署的人一起,再彻查他们以前是否有过贪腐渎职、欺压平民之罪,一定要查得彻底!”
李肃领旨退出,一出宫就到廷尉署去找廷尉马日磾。
马日磾之前在宫里就得到过皇帝的明示,立即配合李肃,派出廷尉署的人会同李肃在各方面彻查那些人,不再只限于是不是董卓同党。
毫无疑问,那些人本来就是被廷尉署判了革职抄家的,廷尉署的人可不想给他们翻身的机会,一个个都卯足了劲去查他们有哪些污点。
没几日,马日磾和李肃就将写有调查结果的文书呈送到刘协面前。
刘协打开一看,这些人居然没有一个是干干净净的!
他们要么是贪污收受过贿赂,要么是低价强买民田,要么是强占了某家人的女儿为妾,等等,甚至有几个人把那些坏事全做了一个遍。
就连罪行最轻的钟繇也被查出污点来了。钟繇夫人的弟弟,也就是钟繇的妻弟,曾经仗着钟繇的势力强占良田、强买强卖。
刘协问道:
“他们都认罪了吗?”
马日磾答道:
“回陛下,除钟繇外,全部认罪了。钟繇说他妻弟的事他并不知情,他还说他会写休书休了他的夫人,与他妻弟一族断绝亲戚关系。”